夏日學社 #5:身體未來式

夏日學社 #5:身體未來式

日期及時間

2023年1月6日 - 15日 請參考節目時間表

地點

請參考節目時間表

費用

$500 (討論課);免費(公開講座)

簡介

夏日學社,一個為期兩週,為香港及亞洲學生和藝術從業者而設的計劃。包含一系列大專以上程度的研究課程及公開講座。夏日學社旨在讓參與者與來自海外及香港重要的藝術理論及思想家、策展人、藝術家、哲學家學習,親聆教益。

無論從自然或思想文化的角度,身體都是一個連接歷史語境和開拓新經驗的重要媒介。隨著科技數碼,人工智能,生物基因的愈見發展,身體的定義、界限、形態和行動都出現了新的討論和可能性:有認爲數碼網絡導致身體的缺席,實體的交流越來越少,甚至是對他者的驅逐;有認爲這是人類身體的解放,從此不僅擁有控制與利用外部的能力,更能改變自身;亦有提出人類將藉此破除自然身體界限,創造出一種新生命體,進入後人類世代。夏日學社 #5「身體未來式」邀請七位學者分享其對歷史和當下的研究,在跨二元論、批判數據、生物黑客、神經科學、性/別研究等方面討論身體的演化和發展,探討在既已建立的系統内外想象和實踐新的未來。

申請截止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學費:$500港元,包括8場討論課、1場公開講座以及結業證書。本活動可以爲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學費資助。

報名須知:

-討論課將以英語主講,公開講座設粵語即時傳譯。

-請網上登記並填寫相關資料,獲選學員將會個別聯繫。

-請確保你能參與所有的討論課和公開講座,包括結業活動。

-活動將嚴格遵守最新的健康及衛生防護指引,並採取有效的社交距離措施。

如有任何疑問,請電郵至 learnart@taikwun.hk

本計劃由王莉莉策劃及統籌,周曉妍協助執行。
 


活動時間表

日期

時間

節目

主題

地點

6.1.2023

(星期五)

7:30pm–9pm

大館對談——夏日學社 #5

向在榮,賴立里                                  

未來之身,過去之身,開竅之身

賽馬會立方

7.1.2023

(星期六)

2pm–4pm

討論課 - 向在榮

古怪之道(是什麼連結美索不達米亞和中美洲的身體?——閱讀和討論《古怪之道:一種去殖民探究》

F倉展室

8.1.2023

(星期日)

11am–1pm

討論課 - 陸揚 (線上)

關於神經科學的創作     

賽馬會立方

8.1.2023

(星期日)

3pm–5pm

討論課 - 向在榮

古怪之道(道教對酷兒理論有何教益?)

F倉展室

10.1.2023

(星期二)

7pm–9pm

討論課 - 中山和泉

生物黑客(一)生與死

大館場外

11.1.2023

(星期三)

7pm–9pm

討論課 - 鄧芝珊

特邀嘉賓:温澤仁

跨越男子氣概:分享曼谷與香港跨性別男性比較民族誌

F倉展室

13.1.2023
(星期五)

7:30pm–9:30pm

討論課 - 陸揚 (線上)                                        

創作中的動作捕捉        

賽馬會立方

14.1.2021
(星期六)

2pm–4pm

討論課 - 中山和泉

生物黑客(二)crip tech

F倉展室

15.1.2021
(星期日)

2pm–4pm

討論課 -  Katrien Jacobs

深度僞造的身體:性奇觀的混編無處不在

F倉展室


公開講座

大館對談——夏日學社 #5:未來之身,過去之身,開竅之身

我們如何共同生活在一個生態問題糾纏不清、政治陷於分裂的世界裏?怎能活在各有差異又共同抗爭的境況之中?如何想像萬物立於天地之間欣欣向榮?

最新一期大館對談:「未來之身,過去之身,開竅之身」由致力研究藝術、文學、哲學、宗教、性/別等諸多領域的向在榮教授主講,並和研究興趣包括身體、日常生活及醫療實踐的人類學博士賴立里展開對談。

本次對談將從我們擁有的身體開始,或者更準確地說,從身體的九竅開始。講者以「悖於常理」的方法閱讀《黃帝內經》、《道德經》和《易經》中的段落,探討如何藉中醫理論和中國哲學中有關開竅之身內外貫通的觀點,發掘出文本、性慾、知識和宇宙之間的種種關係。酷兒、知識形成和去殖民化等的當代討論,如何能從採取否定式教學法探索身體九竅相通的古代文本中汲取靈感? 回顧過去及其與現在千絲萬縷的連繫,我們可以想像出酷兒宇宙論/世界主義靈活變通的面貌,以及如何能藉此避開佔據主流的新自由主義式世界主義的帝國霸權式異性戀本位陷阱,令酷兒自由主義免犯殖民主義式同性戀規範化的錯誤。

本次活動是大館對談X夏日學社#5公開座談特別活動。「大館對談」每月舉行,匯集了來自當代藝術、建築、遺產等領域的傑出人才,帶領觀衆發現新的藝術交流和遺產保護的傑出實踐。夏日學社為期兩週,為香港及亞洲學生和藝術從業者而設的計劃。包含一系列大專以上程度的研究課程及公開講座。夏日學社旨在讓參與者與來自海外及香港重要的藝術理論及思想家、策展人、藝術家、哲學家學習,親聆教益。

夏日學社#5「身體未來式」邀請七位學者分享其對歷史和當下的研究,在跨二元論、批判數據、生物黑客、神經科學、性/別研究等方面討論身體的演化和發展,探討在既已建立的系統内外想象和實踐新的未來。

對談將以英文進行,現場設粵語即時傳譯。

了解更多


講者簡介

Katrien JACOBS
賴立里(公開座談,線上)
陸揚(線上)
中山和泉
鄧芝珊
溫澤仁(小強)
向在榮

Katrien Jacobs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的客座副教授,也是比利時根特大學語言與文化系的助理研究員。Jacobs就數碼媒體、當代藝術和網絡行動主義上的性和性別問題,發表了多次演說及多篇文章。她的幾個項目獲得了香港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並撰寫了四本書探討互聯網文化和性別/性特質。2022年,她出版了《以牙還牙的媒體:有爭議的身體與政治激進主義的性意象》(倫敦和紐約:Routledge,2022)(Tit-For-Tat Media: The Contentious Bodies and Sex Imagery of Political Activism)。該書針對網絡行動主義領域的社交媒體話語,審視了其中的視覺及性方面的表達方式 。該研究揭示了視覺文化,包括性別化或性慾化的圖像,如何被用來左右公眾的看法。Jacobs也是一位藝術家兼學者,除了從事學術和民族誌田野調查外,還製作紀錄片和創作行為藝術作品。

賴立里於2009年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獲人類學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完成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後,於2011年加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賴的研究興趣包括身體、日常生活及醫療實踐。賴對內地北部和西南地區的農村和城市地區與健康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人類學和跨學科研究。透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分析,以及對河南尚村衛生的觀察,賴於 2016 年出版著作《當代中國農村的衛生、社會和文化》,討論了在城鄉分隔的社會背景下對農村人的一些籠統描述不僅有誤,甚至有害。作為專業的醫療人類學家,她於2021年與馮珠娣合著《採藥:中國南部山區的民族與知識》,討論了少數民族地區醫療保健系統的發展,这既是一部歷史人類學也是關於民族文化生產的民族志作品。她還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實踐進行了一項人類學研究,特別關注專業技術知識在實踐中由于實現懷孕的不確定性而與一些頗具迷信性的過程相融,無論它們是科學的還是其他的。

多媒體藝術家陸揚創作出的奇幻的圖像,常常令人感到痛苦而震驚。它們橫跨宗教、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領域,並融合現代科技,指涉源於自然和宗教的真實生命形態和結構。陸揚的藝術實踐涵蓋遊戲引擎、3D影片、錄像遊戲裝置、全息影像、動作捕捉行為表演、虛擬現實和軟件處理等。他也與著名科學家、心理學家、表演者、舞者、實驗作曲家,音樂製作人、機器人公司和流行歌星等合作。


陸揚畢業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並獲學士和碩士學位。他的作品曾在各大博物館和國際機構展出,亦參與了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近期個展於下列機構舉辦:英國倫敦薩布多維奇典藏中心(Zabludowicz Collection,2022–23),德意志銀行美術館萬國宮(2022–23),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2021–22),東京Spiral藝術中心(2018),北京木木美術館(2017–18),美國克利夫蘭當代藝術館 (2017),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2011),以及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2011)。近期參展的大型專題展覽包括:「夢之牛奶」(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2022),亞洲協會三年展(紐約,2021),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2020),上海雙年展(2018,2012),雅典雙年展(2018),利物浦雙年展(2016),蒙特利爾國際數碼藝術雙年展(2016),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15),以及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陸揚於2019年獲「寶馬藝術之旅」大獎,隨後開始製作最新的數碼作品《DOKU二元世界》(2022),並於2022年榮獲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

 

中山和泉在香港大學的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專職研究員。研究興趣集中於日本和東亞的身體、性別、科技和生態的歷史概念和當代概念,現正進行有關月經和勞動科學的項目。她教授的内容包括新的生殖科技及其生物倫理論爭,目前正在探索生物黑客、與時間和衰老相關的科技,以及生態、非人類、情感和感官之間的關係。她是《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的編委,也是研究東亞醬油、日常技術和大灣區國際項目的合作者。

鄧芝珊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專注研究華人社會的性別、女同志、社會空間及文化政治。首本著作《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2011) 描繪了個人主體性在城市空間中出現並與之相互作用,女同志主體性與香港城市空間的複雜關係。現正專注寫作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年長及老年女同志和雙性戀女性日常生活民族誌,及研究曼谷和香港的跨性別男性面臨的結構性障礙和個人掙扎。鄧芝珊博士獲香港教資會2023年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獎學金,也是悉尼大學Hunt-Simes性研究客座教授。她亦曾於三藩市、西雅圖及溫哥華的非牟利組織工作,服務社群包括亞裔和太平洋島民 LGBTQI+、性暴力倖存者、原住民婦女和青年。

溫澤仁(小強)是一位來自香港跨性別男生,他的澳大利亞護照上的性別為是X。他製作了一部尋找自我的獲獎短片《Kaspar X——假若我有靈魂》。他曾獲2016年香港傑出跨性別共融大使大獎。自2015年起,溫澤仁成立了慈善組織「性別空間」,以支持處於不同性別過渡階段的跨性別者,並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一起推動社會改變。過去十年,他參加了各種探討跨性別問題的區域和國際會議,例如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WPATH)研討會、亞太跨性別健康藍圖會議和聯合國「性與性別小眾在亞洲」(Being LGBT in Asia)計劃的區域對話。
溫澤仁自開展性別過渡以來,對個人和社會如何理解性別越來越感興趣。他希望日後能以他的(跨)性別視角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他獲哲學碩士學位的論文研究是關於父母對跨性別子女經歷性別過渡的應對經驗。

向在榮是《古怪之道:一種去殖民探究》(punctum books,2018)一書的作者 ,他是崑山杜克大學比較文學助理教授及藝術副主任。他的研究領域涉及藝術、文學、哲學、宗教、性/別等諸多領域。他曾作為研究員曾在柏林文化研究院 ICI Berlin 及波茨坦大學DFG「小世界主義」項目工作。他以超圖像小組成員身份,策劃了2021年廣州影像三年展「我們,集體」及2022首爾實驗電影節。向氏是柏林世界文化宮「小世界主義週末」的主策展人,並於2020年編輯出版了同名圖錄(diaphanes,2020)。今年秋天,他與Anselm Franke, Elisa Giuliano, Denise Ryner及Claire Tancons在柏林世界文化宮共同策劃了展覽「儀式。 埋葬這個未卒的世界」。 向氏目前專注第二部專著的寫作,以及對「跨二元論」及「山寨」這兩個概念在全球南方特別是拉美及中國的框架下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