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書籍圖書館

大館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書籍圖書館

日期及時間

關閉 | 04.09 - 26.09.2023
星期二至星期日 | 27.09 - 26.11.2023 | 11am–7pm

地點

賽馬會藝方

費用

免費

簡介

藝術家書籍圖書館是大館的一個重點藝術項目,主要收藏亞洲藝術家書籍。「藝術家書籍」是指藝術家以書本作為媒介所創作的藝術品。藝術家書籍通常限量發行,有時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從而挑戰傳統書籍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作爲一個重要的學習和研究資源,大館的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將免費向公衆開放。


展示

SOUNDS LIKE PRINT | 28.04–01.05.2023 | 24.05–03.09.2023 | 27.09–26.11.2023

「聲書相印」著眼於聲音和印刷品的相互關係,針對那些能大量製作並廣泛流通的物品,如卡式帶、CD、黑膠唱片、書籍、粉絲雜誌和海報等。整個展示以這類訴諸視覺的物品,彰顯獨立的藝術和聲音出版社的「自助」精神,突出他們如何通過自我表達與他人建立聯繫。

中間的展櫃呈現了內地和香港實驗音樂的現狀,而環繞周遭的還有幾個各具主題的「聲書展示」,像是為整篇「樂譜」留下註腳的「符號」。「聲書相印」還展出當代藝術家的裝置,連同表演和對談的發生,因而隨著展出的時間和節奏而變化。

「聲書相印」由朱珮瑿和Edward Sanderson(李藹德)博士共同策展,並與何思衍合辦。

#聲書相印


心水藝術家書籍

#LoveBooksByArtists(心水藝術家書籍),我們會從藝術家書籍圖書館精心挑選其中藏品,公諸同好。圖書館集中搜羅亞洲藝術家主導出版的書籍,並不時舉辦講座、展覽、工作坊等活動,推廣書籍作爲藝術表達的媒介。


皮皮樂迪.里思特:《街邊的杏桃》

皮皮樂迪.里思特:《街邊的杏桃》(2001)

如需更多圖片,請點擊此處

乍眼一看,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里思特的書籍《街邊的杏桃》(Apricots Along the Street)(Scalo,2001)封面上,沒有出現甚麽杏桃啊。但仔細觀察,才發現杏果原來已化身為字母湯,在藝術家手背上不多不少的拼出了她的名字和書名。她的側面襯在天藍色背景上,清楚看到她伸出舌頭的調皮相,不經意地吐露了她的夢境。里思特在書中說:「那是一個夢:我曾夢見自己把手背的一個個意大利麵字母舔得一乾二淨。」

封底也可見到里思特,但這次她好像被「夾生」塞進小洞内,在她1994年的錄像裝置《岩漿浴中無我》的地板下掙扎,只能用舌頭來呼救了。書脊則是一株盛開的杏樹,茂密的花卉圖案連起了封面和封底。

翻開書籍,里思特的剪貼簿美學到處綻放:折疊和拉出的頁面、貼紙以及多重圖像和文本拼貼在一起——簡言之,這是一本集目錄、手冊、日記、文件和資源庫於一體的藝術家書籍。它還提出了一個問題:一本書可以進行藝術展演,在時間中展現嗎?

其中一個答案就在《街邊的杏桃》身上,為了配合里思特的展覽「潛入你眼簾」,這本書與其他藝術家書籍一起展出。書的裏裏外外就是一趟令人興奮的感官之旅,就像她的許多藝術作品一樣,幾乎要把看官的衣褲撐裂,腦袋也撐爆為止。藝術家帶著一種要與觀眾分享的衝動,只要欣賞者肯與她打成一片,大家便可領教一本藝術家書籍在創作者手中可以有多大威力。


智海:《香港午安》


智海:《香港午安》(2017)。更多圖片,請按此

翻閲香港藝術家智海的《香港午安》(台灣挪石社,2017)就如同網上介紹最新手機或科技產品的「開箱」體驗。這本特製畫書比火柴盒略大,紙盒裏外的一幅幅手繪插圖,引領著我們去尋寶:一部如玩具電視般的掌中幻燈機,可以讓讀者觀看特別委託德國老牌廠商沖製的「電視上看不到的香港八景」幻燈片。幻燈機的復古風格讓人想起香港七十年代末最興盛的電子工業。 内附的中英小誌説明書有一篇《八景筆記》,以香港機場、文華東方酒店、白仙嶺和舊天星小輪鐘樓等地點為背景,記載了個人和社群在時代變遷中流離失所的點滴故事。 《香港午安》是一個時間膠囊,通過幻燈機的模擬鏡頭,描繪了一趟虛擬旅行。打開這個小小的「八寶箱」,就可看到藝術家書籍原來也有如此這般的景致。


梁慧圭:《VIP’s Union 2001–2018》(貴賓聯盟 2001-2018)


梁慧圭《VIP’s Union 2001–2018》(貴賓聯盟 2001-2018),鳴謝柏林出版社「BOM DIA BOA TARDE BOA NOITE」。更多圖片,請按此

藝術機構當中的大人物(VIP貴賓)是如何界定的?韓國藝術家梁慧圭以有趣而獨特的方式作出回答。2018 年她在奧地利格拉兹美術館舉辦過一場展覽,同時出版了這本圖錄《VIP's Union 2001-2018》。她經常將日常物品融入藝術實踐。那次展出分為兩個階段,由百多名人士慷慨借出的椅子和其他家具先是分佈於展覽空間,供訪客坐著歇息;後期它們轉變成「眼看手勿動」的藝術品。在此,藝術機構的「貴賓」一方面是借出展品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他們所擁有的物品有些被「推翻在地,到處亂放」,仿佛一幅由芸芸藝術機構結集而成的面貌,映襯出周遭的文化生態圖。
圖錄亦探討了藝術行業的運作。除了借用表格和作品歷次裝置的演變軌跡外,書籍裏反光頁面的設計把讀者的面容暗中收進書内,藝術家以風趣手法表達抽象概念,解構了展覽圖錄作爲文獻記錄的刻板模式。


陳嘉賢:《畫我,畫你》


陳嘉賢:《畫我,畫你》(2021)
攝影:何兆南。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更多圖片,請按此

自稱漫畫家的陳嘉賢新出版的小誌《畫我,畫你》(2021),是她在上月「BOOKED:香港藝術書展」的一天下午主持了一場五分鐘肖像素描活動後的作品。在書展現場,陳嘉賢為訪客畫肖像,同時也邀請訪客畫下她的肖像。參加者可以拿自己的畫作與藝術家交換,留作紀念。為配合目前藝術家書籍圖書館的「自我,肖像」展示而舉辦的肖像素描,以及隨後創作的這份小誌,都是對觀看、主客互動、交換及買賣迷你作品所作的一場實驗。


Pratchaya Phinthong《災難》


Pratchaya Phinthong《災難》(2015)。更多圖片,請按此

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展人譚雪,為大家挑選了概念藝術家Pratchaya Phinthong的《災難》(onestar 出版社,2015)。這位曼谷藝術家一向以非主流手法呈現各種價值和制度,今次則以藝術書來表現他的另類構思。

這本書最驚人的一「頁」,就是裡面的一葉金箔。金,代表了泰國金碧輝煌的廟宇,也是世界銀行體系的歷史核心;而在很多人心目中,後者的興旺也帶來了貪污腐敗。限量250本的作品,裡面各有一片在泰國打造的金箔,價值相當於每本書在法國的製作費。封面和封底都是菲律賓地震的新聞照片,薄薄的金箔就安睡在空白的書頁之間,直到有人翻開書本,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大地震般的災難,令金箔化為碎片。

Phinthong的《災難》暗示了所有物質,不管好壞善惡,都是存亡與共,互相牽連。

今週所選的藝術家Pratchaya Phinthong曾參加大館今年的展覽「承受著自身的姿態」(2020年5月25日 - 9月27日),他製作的藝術家書籍也曾在大館的藝術家書籍圖書館陳列。


 倪其才《床上拓撲學》


倪其才《床上拓撲學》(挪石社,2015)。更多圖片,請按此

台灣藝術家倪其才的作品《床上拓撲學》(挪石社,2015),是一本掌中攝影集,收錄了一系列空床上奇怪佈置的枕頭和羽絨被的照片。倪其才與攝影師陳藝堂聯手,從記憶中重塑這些無意偶得的臨時雕塑。

倪其才的女兒倪和孜說從1989年到1999年左右,經常放學回家時,都會發現父母床上有點異樣,捲起的羽絨被和枕頭親密纏結,難解難分,構成不同的幾何或有機圖形,個個生動,又無重複。倪在女兒的驅使下,憶述自己年輕時曾與朋友旅行,不小心住進一間「愛情旅館」,發現床上放了一個由被子毛氊堆起來的山丘,充滿性暗示,他從中獲得靈感,回來後悉心為妻子如法炮製。這些立體作品洋溢著閨房樂趣,令人會心微笑,不僅可以藉此想像當年父母臥室中發生過的禁忌遊戲。兩口子躲在家中,對疫情愛莫能助,又沒甚麽好做的時候,也可拿來參考參考,潤滑一下枯燥的生活。

《床上拓撲學》印了500冊,由台北的挪石社(nos:books)出版。藝術家倪和孜於2008年創辦了這家獨立出版社,後來香港漫畫家智海也加入。他們主要和概念藝術家合作,努力開拓書本的實體形式,使每本限量版成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本書是倪氏父女合力的跨代溝之作,現已絕版。

《床上拓撲學》由「BOOKED: 香港藝術書展」負責人之一曾智愛怡挑選。大館當代美術館除了設立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外,還會每年舉辦書展,發掘「藝術」和「出版」之間交互協作的潛質;也委約創作藝術家書籍,策劃特殊項目和公共節目。


 Water With Water《東方主義從Z到A》


Water With Water,《東方主義從Z到A》(2019年)。更多圖片,請按此

東方主義從Z到A》只限量製作了50本,把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名著《東方主義》的單詞以字母的逆向次序排列。由波斯灣卡達首都多哈一家實驗出版和視覺研究項目組織Water With Water(W/W/W)出版。2018年他們利用在DesignInquiry駐留的機會,製成本書。一直以來西方總以為自己的文化條貫統一,理性思維嚴密,為了維繫歐洲的文化霸權,不惜製造出東方的「他者」,來反襯自身比非歐洲的文化更為優越。本書延續了薩伊德著作的顛覆精神,把《東方主義》裡面的「短語,情感和其他奇怪組合」重新排序、研究整理,將西方文化習以為常的字母順序來個徹底翻身。

《東方主義從Z到A》也是一次凸顯難題謎語和介入干預的文學實驗,這種實驗從古至今不乏例子,包括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和具象詩。法國有一群稱為Oulipo的作家,故意設定嚴格限制,如Georges Perec的小說《La Disparition》) (1969),完全不用元音「e」。Craig Dworkin和Kenneth Goldsmith提倡的「概念寫作」,將文本視為由某些程序、指示或約束而成的「文學現成物」;讀者不僅閱讀作品,也須反省作品這個觀念;閱讀不再是尋求重現某種感性浪漫的「創造力」或「原創性」,而是從物質層面介入文本,與之互動。《東方主義從Z到A》巧妙批判東方主義(阿拉伯文字從右到左的閱讀方式,對西方而言是逆序,對東方則是順序!)在信息處理時代,大家對文本可以有觀念性的感受,當然也可以從中「體驗」各自喜歡的部分。

本書由大館編輯及項目總監(包括「BOOKED: 香港藝術書展」總監)何思衍挑選。除了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外,大館當代美術館還會每年舉辦書展,委約藝術家創作書籍,積極發掘「藝術」和「出版」之間交互協作的潛質。


後後-後藝術群 《Real Estate Zine: Bedtime Story》


後後-後藝術群《Real Estate Zine: Bedtime Story》(2019),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更多圖片,請按此

本地的後後-後藝術群決定放棄工作室的舒適環境,改以WhatsApp為總部。香港的金融地產霸權令市民只能負擔狹小的居住和工作場所,為了與之抗衡,後後-後藝術群不斷發掘並利用不受重視的閒置空間,本書是他們的休憩策略,希望你能藉此安枕無憂,恢復生機。

大館公共項目副策展人陳思穎本週挑選的心水書,是《地產廣告雜誌--紙上談床》(2019)。小誌的意念來自一次展覽,展出僅有一張床大小的示範單位。「床」既可作為量度單位,也代表可出售面積。在縮小的長方形內,到底會出現怎樣的居住形態?小誌為大家羅列答案,詳盡分析:譬如用甚麽姿勢睡覺,床上看甚麽讀物,還介紹各種實用知識,如入睡的貼士,做美夢的技巧。這個新興藝團首次出版的刊物,只是本地藝術組織自主出版的冰山一角,他們除了經常製作小誌及展覽印刷品外,還會舉辦快閃活動。

去年,後後-後藝術群曾參與圖書館的節目「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這系列由陳思穎、朱珮瑿和何苑瑜策劃,旨在宣揚藝術家以書籍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


Fiona Tan 《人民之聲》


Fiona Tan《Vox Populi》(2006–2012),照片由藝術家提供及Frith Street Gallery。更多圖片,請按此

出生於印尼、現居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家Fiona Tan,其人生如同其藝術,大多扮演「旅行者和人類學家」的角色,藉以探索策展人Lynne Cooke所說的「人們可用甚麽方式來獲得自我意識及自我理解。」

其中包括她創作的《人民之聲》(書籍作品,2006-2012),這是本週由藝術書籍圖書館及「BOOKED:」項目經理朱珮瑿為大家精選的心水書。Tan的攝影書系列「人民之聲」以拉丁原文「Vox Populi」為名,取材於她遊歷挪威、悉尼、東京、瑞士和倫敦深入民間的訪問,製成五本袖珍書,附上這六年間的文字記錄。作品就像家庭相冊和旅遊指南,把她搜集得來的彩色快照,分為「家庭」、「自然」、「肖像」三大類,比較了各地人民從出生至死亡的周期轉變。作品產生的年代,還沒像今天那樣連旅行和邊境出入均受限制,讓我們仿佛回到人民在鏡頭以外無拘無束的生活。

去年,Tan曾參與圖書館的節目「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這系列由陳思穎、朱珮瑿和何苑瑜策劃,旨在宣揚藝術家以書籍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


曾冠群 《Moments in Limbo》


曾冠群,小誌《Moments in Limbo》(2015-2018),照片由藝術家提供。更多圖片,請按此

香港藝術家曾冠群是自學成才的攝影師,喜愛探索我城生活變化無常的面貌。他鏡頭下的香港看似平靜無波,但構圖形式,對人物姿勢和面部表情的細微觀察,卻隱隱透出城市的悲情和張力。藝術家毫不畏縮地捕捉香港從殖民時期到主權移交後的轉變,不時流露出Henri Cartier-Bresson、森山大道和Bruce Gilden的風味。

教育和公共項目副策展人何苑瑜挑選了由曾冠群獨立出版的40頁小誌《Moments in Limbo》,該小誌以照片為主,印數150份。小誌巧妙有力地迫使我們細心觀察,令我們一步步走向吉凶難測的未來。封面上的氣球正是社會現狀的縮影:象徵歡樂和慶典的氣球此刻竟一動不動,是在慶祝些甚麽?還是甚麽陷入了僵局?

去年,曾冠群曾參與圖書館的節目「封面之下:藝術出版調查」,這系列由陳思穎、朱珮瑿和何苑瑜策劃,旨在宣揚藝術家以書籍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


過往節目

新書發佈會——圖像,安息吧:印刷之後、工作與地球

日期:01.06.2023(周四)
時間:7pm
地點:藝術家書籍圖書館
免費登記

來參加《圖像,安息吧:印刷之後、工作與地球》的新書發佈會。該書圍繞紐約平面設計師Geoff Han對深圳雅昌印刷廠的調查,探討不穩定的後工業經濟中的設計、生產、工作和環境。書中輯錄了Danielle Aubert、David Bennewith、韓穎加、凌明、「山寨歌詞」、David Reinfurt、Mindy Seu、Dena Yago的文章及胡禮欣拍攝的影像。

韓穎加在深圳雅昌進行的印刷實驗,包括非傳統的生產技術和手工裝訂,皆在探索供應鏈工廠的生產限制——這家工廠通常為騰訊、阿里巴巴、蘋果、Walmart和迪士尼等印製書籍。《圖像,安息吧》的設計依照韓穎加的嚴謹處理方法,整本書及所有圖像都由文本生成。全書的文字會縮會放,從佔據整個頁面的大字體,到小型字體。這種由字體生成的圖像,稱為「calligrams」(字形圖像),會隨著字形越小而越加清晰,細節也會逐漸浮現。《圖像,安息吧》反映了韓穎加的藝術實踐中的一貫主題——通過圖像再現、印刷、製作、代碼及其他技術,來影響人們觀看和閱讀的過程。
紐約設計師韓穎加、瑞士設計師Laurenz Brunner(Source Type的創辦人)和紐約設計師Benjamin Schwartz(Source Type的編輯)將會一起對談;由大館資深編輯何思衍主持。隨後會有問答環節。

《圖像,安息吧:印刷之後、工作與地球》由韓穎加和凌明編輯,Source Type出版,並獲大館當代美術館支持。

該書於活動現場和大館當代美術館小店有售。

「念念不忘:KARY 致 HIRAM」|「流動閱酷」| 24.12.2022–10.04.2023 

「念念不忘:KARY 致 HIRAM」

這是1996年的香港。你是攝影師兼藝術家,在倫敦初露頭角,然後回到自己成長的城市大放異彩。此時很多人也陸續回港。你每晚都會和朋友去同志夜店玩。你的名字叫郭家賜(Kary Kwok)。一天晚上,在「Works」夜店,有人向你介紹一位與你年齡相仿的時尚藝術家,他從事設計和觀念藝術。他的衣著無可挑剔,穿的多是時髦品牌。他為《南華早報》撰寫的展覽評論觀點尖銳。他就是杜子卿(Hiram To),兩人馬上擦出火花。你們在音樂、電影和藝術方面的品味相同。你們都住在銅鑼灣。友誼旋風似的隨之而來。這是你們的故事。到2001年,Kylie Minogue的歌曲《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無法把你從我腦海中抹去)在城中到處播放。此時,Kary和Hiram已一起教書、一起工作、一起展出藝術作品,當然,還一起跳舞。2017年,Hiram早逝,享年52歲。這個展示是Kary寫給Hiram的一封情書。

策展人:「流動閱酷」(彭倩幗、陳嘉賢)和郭家賜共同策劃

特別鳴謝:林亦凌(亞洲藝術文獻庫)、祝雅妍、林達瑩、何秀萍、Franko B和大館

圖片:流動閱酷

「流動閱酷」_角落頭

角落頭是次展示精選三十本啟發自「神話製造者」展覽的新書及小誌,由「流動閱酷」(陳嘉賢、劉可莉、彭倩幗)共同策劃及推介。標題「角落頭」參考自藝術家郭家賜(Kary Kwok)九十年代在倫敦的公寓裏所拍攝大部分自拍照的一個角落。「角落頭」也代表著顛覆、無限、賦權及對控制權的反抗。

藝術家:6699 Press,Acudus Aranyian,Against Nature Journal,Aki Hassan,Ashley Franklin,Becca Tobin,Bruno Zhu,Datura Magazine(editors: Sunmi Flowers + Mar Julia),Dream Babes 2.0(策展人:單慧乾),El Sub,Gorgeous Glam Gay, Singapore,杜子卿,譚浩,陳可樂 + Small Tune Press,郭家賜,Loneliness books,登曼波,黃欣琴,Mixed Rice Zines,《我哋》,Oscar Chik,Pseudonym Jones,張沛然,任航,Sarula Bao,Shiloh,TransFighters, Oakland,西亞蝶,游靜,向在榮

策展人:「流動閱酷」(陳嘉賢、劉可莉、彭倩幗)

圖片:流動閱酷


「流動閱酷」_角落頭節目 

第一場:219日星期日,下午3:00-4:30pm | 攝影為生活存檔

這場「流動閱酷」_角落頭節目由「流動閱酷」的陳嘉賢和藝術家郭家賜(Kary Kwok)共同主持,將會討論攝影如何把我們的生活存檔,特別關注酷兒身份的說書人。這次漫談會從受「神話製造者」展覽啟發的攝影書刊汲取靈感,當中包括Oscar Chik、Acúdus Aranyian、譚浩、黃欣琴和郭家賜的作品。參加者可以暢懷討論照片的創作及欣賞,藉此看清楚我們自己和彼此之間的關係。

節目先簡介現正在圖書館展出的「念念不忘:KARY致HIRAM」,這個展示的主人翁是藝術家郭家賜和杜子卿(1964-2017),他們常以攝影作品來表達想法和講述故事。

第二場:312日星期日,下午3:00-4:30pm | 酷兒詩歌論壇

帶上一首詩,一起聊聊詩歌吧!現正在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展出的「流動閱酷」_角落頭囊括了游靜和任航的詩集,還有其他靈感來自「神話製造者」展覽的出版物。這次公開論壇由「流動閱酷」成員陳嘉賢帶領討論這些書籍及英文詩選集《100首酷兒詩》,同時亦誠邀各位參加者帶一首對你們深有意義的詩前來分享。


每場只限15人,以英語主講,歡迎參加者以粵語或英語分享。

如有興趣參與節目,請填寫此表格報名,我們稍後會通知你是否已被接納或處於候補名單。

圖片:流動閱酷